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跨越时空 一口旧皮箱见初心这是一个历经漫长岁月洗礼的棕色皮箱,锁扣锈迹斑斑,皮革表层多有脱落,但结构线日,记者在常德津市红色收藏展览馆朱务善纪念厅里见到这口皮箱时,它正作为镇馆之宝,与其他纪念物品一起,接受学生和市民参观。
朱务善是常德最早的中国党员,这口皮箱陪伴他辗转万里,历经风雨。他曾深情地说:“这口皮箱是我最喜欢的、最珍贵的一件礼物,它陪伴了我一生。”
1919年的春天,23岁的朱务善带着行李走出津市杨湖口(现生产街)家里的木制四合院大门,揣着邻居和同学家长资助的路费,沿着石板路来到澧水渡口,乘船前往长沙中转北京。他天资聪颖,同时考上了4所大学,最后选择进入北京大学。朱务善酷爱阅读进步书籍,也因此结识了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在李大钊的引导下,朱务善开启了一生跌宕起伏的生涯。
1919年9月,在北大校园,口头表达能力出众的朱务善加入了由邓中夏发起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接任邓中夏总务干事一职,负责讲演团日常工作。之后,他被推选为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北京学校联合会主席BWIN体育。为方便外出,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朱务善购买了这口皮箱。
李大钊是朱务善一生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他与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等人一起,成立了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创办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
1920年10月,他加入“北京主义小组”,并由李大钊、邓中夏介绍,加入了中国党,成为了“一大”前的早期党员之一。
之后,朱务善受党的委托,在北京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他被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在北京蒙藏学校宣传时,他还培养了乌兰夫、奎壁、多寿等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主义青年团骨干,为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建党作出了积极贡献。1924年,党中央决定组建北方区执委,李大钊同志负责,朱务善担任北方区执委委员职务。当年,经李大钊介绍,朱务善与北师大女学生石道睿结婚。
1957年,适值李大钊牺牲三十周年,从苏联回国不久的朱务善满怀深情地撰写了一篇题为《回忆守常同志》的文章,发表在当年4月29日的《人民日报》。他说:“我认识守常先生是1920年春,到1925年出国前,我们几乎朝夕未离。”此后,他积极支持、参与北京市委组织的《李大钊传》资料征集及编纂工作。1979年,朱务善去世8年后,《李大钊传》正式出版,书中有十数处提到朱务善或是引用了朱务善的回忆。
1925年北大毕业后,受党组织委派,朱务善拎着这口皮箱,前往苏联孙逸仙(中山)大学学习和工作。1926年他改名为伯·易·欧西波夫,由中员转为苏员。
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胡振荣从俄罗斯档案馆带回来的学校档案复印件显示,该校支部西特尼科夫对朱务善给予了较高评价,在给他的评语中多次有这样的表述:朱务善思想坚定、遵守纪律,表现非常积极,工作能力较强,技能较强,能胜任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
1927年8月国际(第三国际)指派朱务善到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1935年从军政大学毕业后,经国际介绍,朱务善到列宁格勒东方语学院教授中文,后到苏联科学院任研究员。
1937年,在苏共肃反扩大化期间,受“基洛夫”案件牵连,朱务善蒙冤被流放于乌赫塔城。1954年,苏共为朱务善平反,他无罪释放,回到了莫斯科。17年的监禁和放逐生活,朱务善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和艰难,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从未磨灭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55年春,朱务善重新加入苏共成为预备党员。
在津市红色收藏展览馆朱务善纪念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朱务善在苏联期间写给王明和其他负责和苏共联系负责人的信函复印件。他持续不断地多年向党组织请求恢复自己的党籍,言辞恳切,意愿强烈。他说:“请求重新检查我的党籍问题,给我以相当的介绍书,予联共监委,以便我能够恢复党籍,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有回到中国参加工作之可能。”
朱务善回国后不久,1956年4月27日,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恢复他1921年的中国党党籍。同年,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党委委员、领导小组成员等职,他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科技编译出版工作,对促进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回国后,朱务善试着给弟弟朱务本写了一封信。这封地址不详的信函几经周折到了弟弟手中,家乡亲人才得知离家近40年的朱务善还活着。此后,作为他唯一的侄子,朱光源曾先后7次前往北京探亲。朱光源记忆中,朱务善很节俭,用了大半辈子的那口皮箱一直没舍得丢。朱光源回忆,伯父住在北京地安门猫儿胡同2号,配备有专门的司机和保姆,但朱光源去北京探亲期间,朱务善从来没有派司机接送过他。面对侄儿的抱怨BWIN体育,朱务善还严肃地告诫他,国家配给我的车是执行公务的,不是游山玩水的。在伯父家里,每餐吃饭都很简单BWIN体育,仅有一荤两素一汤,没有大肉大鱼。有一次,朱务善决定带侄儿去吃一次全聚德的烤鸭改善生活。让朱光源没有想到的是,伯父竟然带他一起挤公交车,换乘了两次公交车才到达。夹菜时,一片烤鸭掉在桌子上,朱务善竟然不顾旁人眼光,拾起来就直接吃掉。
朱务善要求在津市蚊香厂从事财务工作的侄儿克己奉公,不做假账,也不要对组织上提要求。他用自己的经历教育朱光源,只有党才能救中国,交代他一定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伯父的督促下,朱光源也加入了中国党。
1971年6月,朱务善因病去世,享年75岁。中组部在他的悼词中这样写道:“朱务善同志是我党创建时期的老党员之一,为党、为人民、为主义奋斗了一生。特别是在党的‘一大’至‘四大’时期,他坚定地服从党的决议,积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党在那一时期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他几乎都有参加,而且做出了一定成绩”。这一评价充分肯定了他毕生对无产阶级事业的献身精神。
朱务善去世后,组织给了他极高的待遇和荣誉,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而那口旧皮箱,终于回到它主人的故乡,向人们讲述一位坚定的中国党员历经千难万险,不改初心的故事。
站在津市生产街朱务善故居附近的澧水大堤,作无人机升空,借着无人机的视角远眺,沿河高楼林立,公园景致美观。这个季节的澧水有些泛黄,在视线里蜿蜒远去。
1919年春天,津市伢子朱务善怀揣着爱国救国的理想,就是沿着这条大河,只身踏上了北上求学的道路。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朱务善作为常德最早的党员,参与了诸多重要事件,历经风雨,但他的事迹长期却不为家乡人民所知,这与他低调务实的作风是分不开的。朱务善1955年回国后,从来没有回到家乡,生怕浪费自己为党、为国家奉献的时间和精力。他作为“一大”时期党员的这份情怀和操守让人敬佩。
生涯跌宕起伏,却一直不改初心,朱务善有着坚定的主义信仰。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故乡的父老乡亲也不会忘记他。如今,朱务善纪念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他们一起缅怀朱务善的光辉事迹,在他的铜像前脱帽敬礼,并誓将沿着先驱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向前。
Copyright © 2012-2023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收到你的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与你取得联系